ca117(来自7大医院27万人的体检大数据 杭州人2020体检报告出炉!幽门螺旋杆菌阳性首次杀入前十!还有两个进入前十的项目 以前大家也不够关注!体检报告上的“话外之音”你懂吗?)

admin 生活资讯 2023-11-19 1868 0

2020-10-19 07:45:20


都市快报讯 因为新冠疫情影响,今年杭州各单位的体检普遍推迟到了下半年。


2020年只剩不到四分之一,你们单位今年体检了没有?


你的体检报告单上,箭头多了还是少了?


体检报告单上的医生建议和箭头,你读懂了多少?


今年杭州各大医院体检情况和往年有什么区别?最该关注什么?


最近,都市快报记者梳理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杭城体检量最大的几家三甲综合医院今年的体检大数据。


今年1-8月,这几家医院共完成体检总人数273832人。与去年相比,今年杭州市民参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大医院单位体检的到检率创了新高。以浙大一院健康管理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某单位,2018年到检率92.66%,2019年到检率95.36%,今年1-8月,到检率达99.28%,意味着这家单位今年几乎个个参加了体检。


随机对比四家单位去年和今年体检结果


今年员工体质普遍下降


杭州市一医院随机抽取了4家单位去年和今年的体检数据,这四家单位员工人数从100多人到1000多人不等,其中两家是文职单位、一家后勤服务单位、一家制造销售企业。对比发现,这四家单位今年员工的体检结果普遍没有去年好。脂肪肝高血脂等代谢疾病、甲状腺异常、乳腺异常、肝功能异常、白内障、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牙周炎等的检出率普遍比去年高


比如A单位,员工人数1000多人,甲状腺异常检出率去年45%今年47%,高血脂去年27%今年32%,脂肪肝去年25%今年30%,心电图异常去年20%今年24%,肝功能异常27%今年31%,体重超重22%今年25%。


市一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杨芬芳说,几家单位员工体检结果当中,脂肪肝、体重超重、高血脂等相关指标普遍比前一年有所增长,主要原因和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有关。“疫情期间很多人宅在家里,吃得多,运动少,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脂肪肝等代谢疾病。”


前十大异常项中


首次出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提醒大家聚餐时一定要用公筷公勺


杭州各大医院,每年都会汇总所有体检者的数据,分析梳理出检出率最高的前十大异常项。


体检排名前十异常项 (2020年1月-8月)


像浙一,今年检出率最高的是屈光不正,浙二、浙人医、省中、市一排名第一的都是甲状腺结节邵逸夫医院检出率最高的是体重超标,而去浙江医院体检的杭州市民中,高脂血症的检出率最高。


7家医院中,甲状腺结节、脂肪肝的检出率全部位列前十,说明这两种异常情况在杭州人中非常普遍。


有几个进入前十的项目,以前大家不太关注。


比如在浙一体检人群中,胆囊息肉的检出率达9%,这个要高度重视的,因为胆囊息肉超过1厘米,都是胆囊癌的高危人群。


浙一今年的前十大异常中首次出现了碳13呼吸试验阳性这一项目,碳13呼吸试验主要测的是胃内含不含有幽门螺旋杆菌。这一检测项目有的是单位体检套餐里包含了的,有的是自己加做的,尽管不是所有来体检的人都做了,但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检出人数还是占有所有检测人数的9%,这一比例是相当高的。


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表示,幽门螺旋杆菌具有传染性,如果聚餐时没有使用公筷公勺很容易被传染。而幽门螺旋杆菌也是诱发胃癌的元凶之一,特别是有胃病的人,如果检测出有幽门螺旋杆菌,建议要去除菌处理。


在浙二和省中,肝囊肿的检出率也都进入了前十,分别为14%和7%,说明杭州人肝脏出现囊肿的人也比较普。杭州市中医院超声科主任涂美琳表示,囊肿虽然是良性病变,但随着囊肿的不断增大会引起局部疼痛,还会压迫周围组织,使它受损或衰竭,同时增加破裂风险。所以,有囊肿的人第二年体检时,一定要告诉B超医生,看看囊肿有没有增大。如果太大,那要做手术引流甚至切除。


坐办公室的痔疮问题突出


稳居前十


梳理不同单位体检数据,会发现同样一个体检项目,工作单位、工作性质不同,体检结果会相差很大。


比如在市一医院体检的一家200多人的文职单位,痔疮的检出率就很高,达到了53%,而另一家1000多人的制造销售企业,痔疮的检出率就只有20%,相差一倍还不止。


引发痔疮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久坐,这也是办公室人群的高发病。在浙二、邵逸夫、浙人医、浙江医院、省中、市一的检出率都进入了前十。有研究说,坐软椅患痔疮的几率是坐硬椅的2倍。坐软椅时,肛门部位的血管向下压迫的空间更大,血液更容易淤积不畅而凝结成团,再加上缺乏运动,很容易出现痔疮。这也提醒大家,坐了三四十分钟后,一定要起来走走运动。另外,椅子坐垫不要选太软的。


每三个杭州成年人中


可能有一个有甲状腺结节


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记者汇总7家医院提供的数据,在27万多体检总人群中,检出甲状腺结节或异常的有9.8万余人,近36%的人有甲状腺结节(或异常),这一比例超过其他所有异常项目。其中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者中甲状腺结节或异常的检出率最高,达到了59.38%。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检出率也达到了45.68%。


浙大一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忠说,与其他疾病一样,甲状腺结节或异常现在也越来越年轻化。前段日子,刘忠主任遇到了一位年仅24岁的男性甲状腺癌患者。小伙子刚踏入社会不久,之前从来没做过体检,这次偶然到医院体检,做颈部B超时发现了甲状腺右侧约1.4厘米×0.6厘米大小的结节,TI-RADS分类达到5类(甲状腺结节共分为0-6类,其中6类是100%恶性病变),经细针穿刺活检确认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随后做了手术,目前已康复出院。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教授是我国最顶尖的甲状腺癌诊治专家之一,现兼任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葛教授对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记者说,检出甲状腺结节也不用太害怕,绝大多数人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恶性结节的比例只占5%-10%。即使最后确诊为癌症,90%左右的甲状腺癌也是可治愈的,经手术等治疗后10年生存率接近95%。只有大约10%的甲状腺癌确实非常难治,特别是有一种甲状腺癌叫“未分化癌”,预后极差,一般只能生存几个月。


葛明华教授说,对于绝大部分良性甲状腺结节,他不主张处理,良性结节一般不会演变为癌症。良性结节在有以下情况时一般才考虑手术:


1.结节在4厘米以上。主要看有没有压迫气管,影响呼吸,或者明显影响外观;


2.有恶变倾向;


3.肿块往下长掉入胸腔或本身长在胸腔的。良性结节如要治疗,建议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某单位85名来体检的女员工


乳腺异常者85人


对于女性而言,乳腺有没有问题,是她们拿到体检报告后最关注的项目之一,但相当多的女性,看到体检报告后会有点失望。


分析各大医院今年的体检大数据,乳腺异常的检出率相当高,甚至可以说是女性检出率最高的项目


来看一下各大医院的数据。今年1-8月,在浙二做体检的女性人数为30631人,其中查出乳腺囊性增生的有15486人,检出率为50.56%,也就是每两个女的,其中一位的乳腺出现了异常。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今年1-8月,女性体检人数为19585人,乳腺小叶增生的检出率为51.41%。


在市一医院,有些单位乳腺异常的检出率非常高。有两家文职单位,一家参检女性人数85人,乳腺异常85人。另一家单位参检人数22人,乳腺异常者22人。也就是说,这两家单位,所有女性员工的乳腺都出现了增生或结节。


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有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结节、乳腺炎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乳腺小叶增生并不是临床疾病,单纯的增生也与乳腺癌基本无关。”浙大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陈丽英说,乳腺小叶增生一般也叫乳腺增生,可以说是女性的一种生理现象,跟年龄、激素水平、性格、饮食、情绪波动等相关。有乳腺增生的女性要避免使用含有激素的护肤品、保健品等。


除了乳腺小叶增生,还有乳腺囊性增生,也叫乳腺囊肿,一般多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过度,细胞脱落,分泌物堆积造成管腔堵塞,管内压增高形成。单纯的囊肿一般与乳腺癌无关,但突然快速长大的囊肿要引起重视。


与乳腺癌有关的是“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不同于乳腺小叶增生,它其实是一种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乳腺癌。根据最新发布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统计,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杭州排名第三位,每10万人中大约有40例。因此,体检查出不典型增生一定要马上看医生。


乳腺结节有几种类型,包括实性结节、囊性结节、纤维瘤等。陈丽英解释,做完乳腺B超后,报告单上会有专业的BI-RADS 分级,1-2级的无需特别担心,一般都是良性,保持一年一次左右的定期随访即可;BI-RADS3级的,恶性可能性小于2%,初次发现的可以根据情况进一步查钼靶,之前就有的可以3-6个月复查B超;BI-RADS 4级及以上的,已经有一定恶性的可能,建议尽早做穿刺确诊。


突然增大的结节,不会痛的结节,要特别警惕。尤其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查出乳腺异常,要密切关注。另外,有明确乳腺癌家族史的,还可以来做乳腺癌的基因检查,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乳腺囊性结节,与实性结节的区别是,囊性结节里面可能是空的,不是实体。“恶性可能性很小,主要还是看BI-RADS分级。”


另外,乳腺纤维瘤属于良性肿瘤,多发于年轻女性,一般手术预后都不错。


杭州4000多人的单位,查出高度疑似肺癌9例 体检单上的磨玻璃结节到底是不是肺癌前兆?


近年来不少单位在员工体检套餐中,增加了肺部CT的检查项目,直接的结果是肺结节检出率大幅上升。


从杭城几家综合性大医院今年的体检情况看,肺结节已经在所有异常项排名中进入了前十行列。像在浙江医院,体检人群中肺结节检出率37.05%,排名第三。去邵逸夫医院体检人群中,24.50%的人检出肺结节,省人民医院有26.06%,省中医院23.6%。


浙江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杨瑞文告诉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记者:“今年在我们这里体检的一家单位,一共四千多名员工,检查出肺结节的有564人,其中高度怀疑是肺癌的有9人。”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今年1月至8月,有31916人参加体检,其中做了肺部CT检查项目的,3毫米以上肺结节检出率,60岁以上的人一半都有,60岁以下的人约占三分之一。


肺结节的检出比例为什么越来越高?我们该怎么看待肺结节?


肺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的三大原因


邵逸夫医院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周一汝说,肺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跟检测手段、仪器越来越先进和精准有关,特别是今年很多单位把肺部CT列入常规体检套餐,肺结节的检出率更高了。“以往一般常规体检安排的是肺部胸片,结节至少得1厘米大才能发现,但现在越来越多单位和个人选择肺部低剂量螺旋CT,小于5毫米的结节都能被清晰发现了。”


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饶远权打了个比方,螺旋CT扫描就像切苹果一样,苹果切得越厚,越不容易发现虫蛀的地方,切得越薄,发现苹果中间被虫蛀的可能性就越大。


另外,现在很多医院都采用了AI读片技术。“有些肉眼不容易被识别的微小结节,可以通过AI智能提示,于是以前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现在都会标注清楚。”饶远权说,综合这些因素,结节发现率越来越高。“生活压力大,长期吸烟、烟尘接触、熬夜、不运动导致免疫力低下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肺结节的诱发因素。”


体检查出12毫米磨玻璃结节


六旬大伯跑多个科室咨询


面对肺结节,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完全不把肺结节当回事,有的人则是忐忑不安,心理压力非常大,生怕肺结节会变成癌。


63岁的老葛(化名)今年6月初体检,肺部查出一个边界不是特别清楚的磨玻璃结节,大小在12毫米左右。拿到检查报告,老葛一下子慌了神,“很多人都说磨玻璃结节是不好的,我是不是得肺癌了?”


带着体检报告,老葛直奔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放射科甚至连放疗科他都挂了号,一个个科室看过去,希望得到确切的答案。


“见到患者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的焦虑,整个人都坐立不安。”国科大肿瘤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江海涛说,仔细看过老葛的影像资料,他判断这是一个炎症性结节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这个结节又是首次发现,建议三个月之后再回来复查。在多位医生处得到了同样的答案与建议,老葛虽然还是不放心,也只好接受。


前几天他又去医院复查,做了CT,结果显示肺部结节已经被完全吸收,影像报告上看不到它的影子了,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陈丽英也说,门诊经常碰到来咨询肺结节的人,有的人一查出就非常惊恐,反复做多次肺部CT确认,反而给身体带来伤害。“其实绝大多数的结节都是良性的,体检查出肺结节要跟医生有一次面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生活习惯,工作性质,是否吸烟等,结合影像学表现来综合评估,给出专业的意见。”


2厘米以下肺结节90%是良性


小于6毫米肺结节是肺癌的概率不到1%


肺结节到底是什么?


国科大肿瘤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江海涛介绍,临床上,将肺部结节定义为单一的、边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径小于3厘米、周围完全由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病变。


按大小来分,直径小于0.5厘米的被称为微小结节,在0.5厘米-1厘米之间的被称为肺小结节,小于等于3厘米的叫肺结节,而3厘米以上的就是肿块了。


根据密度的不同,肺结节又可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就是我们常说的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结节又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混杂性磨玻璃结节)。


形成肺结节的原因,一般多见于炎症、结核和肿瘤。也就是说,肺部结节可能是肺炎、肺结核,也可能是以前肺炎留下的疤,真正是肺癌的比例很小。


“在临床上,还有一类结节很常见——增殖灶,形态一般呈三角形或多边形,它是实性结节中的一种,通常都是良性的。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肺部炎症过后留下的一个疤,几乎没有危险性。”国科大肿瘤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江海涛说。


浙江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杨瑞文说,有不少结节是以前的肺部感染引起的,还有些结节比较小,不需要做任何治疗,定期随访就好了。


浙江省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真也认为,肺部小结节大部分由良性疾病引起,临床上认为,小于2厘米的肺结节,90%以上是良性的。小于6毫米肺结节是肺癌的概率不到1%,市民并不需要太过担心,一般建议6毫米以下的肺结节一年定期随访一次


“肺结节直径大于6毫米,是肺癌的概率会增高,但并不是说,肺结节直径超过6毫米就一定会发展为肺癌。但是这部分人群应该更密切关注肺结节的变化,定期随访很重要。”


王真主任说,从医学角度来说,能发现早期肺癌是关键。孤立肺结节直径小于3厘米的肺癌,都属于早期肺癌,通过及时有效治疗,五年生存率能够在90%以上,而直径小于1厘米的肺癌五年生存率更高。


肺结节良性还是恶性关键看“颜值”


建议在同一家医院进行复查


浙江省中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许茂盛教授说,肺结节的良、恶性病变,多数在病灶形态、密度、边缘、边界等特征上存在差异。


区分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影像学有很多征象可以帮助判断,包括形态、大小、密度、内部结构、边缘以及肺门、纵隔等结构变化。通俗地讲,结节是好是坏,可以看“颜值”。


一般来说,那些颜值比较高,也就是表面比较光滑、平整的,良性结节居多。而那些长得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通常所说的比较“丑”的结节,往往是恶性的居多。


要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不能光看单次的检查结果,而是要结合之前的随访检查结果一起看。如果发现肺结节的大小、密度、形态等没有发生改变,一般是良性结节居多。如果发现大小有变化,比如有增大的趋势,或者形态发生了某些改变,那么就要引起注意了。


因此,有部分肺结节需要从病灶大小变化的动态精确观察,或做穿刺活组织病理学诊断、胸腔镜活检或切除等有创手段干预。对于可疑的肺结节,通过薄层CT进行三维重建,可以精确发现可疑病灶,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由于肺结节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因此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是最好的方法。


国科大肿瘤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吕蕾建议:“最好是在同一家医院进行一系列相关检查,这样便于积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的身体检测报告,有助于医生进行相关指数的查询、对比及分析。”


磨玻璃结节多数是一种“惰性肿瘤”


它的进展速度非常慢


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看到“肺部毛玻璃结节”就会非常恐慌,认为自己可能得了肺癌。


临床实践经验表明,CT上发现的磨玻璃结节被诊断为肺癌的概率确实比较高,但它的恶性程度比较低。也就是说,只要应对处理得当,磨玻璃结节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可怕。


国科大肿瘤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江海涛说,事实上,磨玻璃结节一般来说属于“惰性肿瘤”,和传统意义上大家说的肺癌有很大区别,意思就是它的进展速度非常慢。同时它又是沿着肺泡表面生长的,不太会引起淋巴结转移。只要长期随访,在合适的时机切除,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几乎没有影响。


许茂盛教授也表示,通常情况下,磨玻璃结节发展为肺癌,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有些患者的磨玻璃结节经过十多年甚至几十年都可能没有明显的发展。国际上,对磨玻璃结节的大样本研究表明,磨玻璃结节的危害度比较低,特别是小于10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


前不久,许茂盛教授就碰到一位77岁的大伯,他的右肺上叶发现一个直径达37毫米的团状纯磨玻璃影,但仔细对比3年多前的CT图像,直径仅增加了2毫米,平均下来1年仅增长了0.6毫米,进展非常缓慢。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往回推算,这个磨玻璃结节可能已经长了60多年,也就是说,这个患者不到20岁就已经有了这个磨玻璃结节。


像这位大伯这样的情况,这个磨玻璃结节的进展非常缓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懒癌”,其实不需要手术处理。但他没有听取许教授团队的意见,还是做了手术。


针对磨玻璃结节,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胸外科主任何忠良建议,首次发现,一般建议3个月左右随访复查,排除炎症、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可能性,如果消失了,之后只需定期体检即可;如果复查后该结节依然持续存在,医生再根据它的性质、大小、密度变化等情况给出具体的建议。


体检增加这两个项目后,杭州一家近千员工的单位,查出胃癌2例、肠癌1例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单位舍得在员工健康方面花本钱,比如在体检套餐中加检胃肠镜,使得一些常规体检中很难发现的疾病因此得以早发现早治疗。


前不久,杭州市一医院体检中心对某单位员工体检结果进行回访。这家公司一共有近千名员工,从去年开始,为45岁以上员工增加了胃镜检查,为50岁以上员工增加了肠镜检查


回访中发现,肠镜检查共178人,其中阳性病变(如息肉、溃疡等)的比率占50%,男性较女性阳性病变发病率略高,已确诊肠癌1例。


胃镜检查共241人,发现阳性病变(如息肉、溃疡等)的比率为16%,女性较男性阳性病变发病率略高,已确诊胃癌2例。


幸运的是3例确诊胃肠癌都是早期


检出胃癌的两位,其中一位是50多岁的女性,平时身体一直不错,之前也没有感觉到胃有什么不舒服。这次是她第一次做胃镜,结果发现早期胃癌。另一位是60多岁的男性。查出肠癌的是一个60多岁男性,之前也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不幸中万幸的是,这三个人的胃肠癌都还处于早期阶段,都在内镜下完成了根治性手术,后期都不需要做化疗。”


市一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杨芬芳告诉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记者说,息肉,是块多余的“肉”。在空腔脏器由黏膜覆盖的内表面上,从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到子宫、膀胱,大多数脏器都可以生长。胃息肉可以长得很大且无声无息,让人毫无知觉;大肠息肉更是“狡猾”,经常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发展为可怕的结肠癌。


胃肠镜能及时发现这一病变


杨芬芳说,息肉发展为癌的时间要5-10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能及时发现、切除,就能够阻断它的癌变。而胃肠镜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这些病变并加以及时处理,扼杀息肉癌变的可能。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吕蕾提到,对于消化道肿瘤,胃肠镜是目前早期筛查的首选金标准。医生在给患者做肠镜检查的时候发现有形态不是很好的肠息肉,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直接就会把这些息肉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部分切除的息肉病理检查提示出现癌前病理变化,那么数年、甚至10年、20年后就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早期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一年前发现血便以为是痔疮


拖了一年再去查已经是晚期


息肉表面很脆弱,容易出血,如果有胃肠症状的出现,如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嗳气、黑便、便血、大便形状以及习惯改变等,此时病情往往已经不轻了。


前段时间,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赵晶医生遇到一位42岁的男患者,因为间断性大便带血来做肠镜检查,没想到是晚期肠癌,失去了手术机会。


这位男患者姓吴(化名),杭州人,从去年上半年开始,他上厕所时偶然发现大便带血。不过刚开始他以为只是痔疮,并没有太在意。后来他每次上完厕所,都会留心看一看,有时候大便带血,有时候又没有,最主要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再加上平时工作忙,他也没想过专程去医院做检查。


今年上半年,他发现自己大便带血的次数明显增多了,有时候还会感觉到腹胀不适,心里开始有一点焦虑,决定到医院做个检查。


3个月前,吴先生到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预约了肠镜检查。这是他第一次做肠镜检查,医生发现直肠上有一个肿块,直径大概有3厘米。初步判断,肿瘤是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


肿块的大小已经超过了内镜能够治疗的范围,但是只要没有扩散转移,还是有手术机会的。没想到的是,后续的一系列检查发现,吴先生的肿瘤已经处于晚期,发生大范围扩散转移,肝脏上有多个转移灶,仅剩余20%左右的正常肝脏,而且整个腹腔里也都是多发的转移灶,手术已经没办法做了,只能通过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来控制病情。


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


高峰是在50岁


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明确的,可以说它是一种为数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而肠镜检查则是目前发现早期肠癌的可靠手段


因为大部分的结直肠癌都是从结肠腺瘤演变而来的。不过,这个过程很漫长,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只要能够在第一时间把腺瘤切掉,就能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为早期预防提供机会。


流行病学调查和专项筛查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每年新发的大肠癌病例更是高达13万-16万,其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高峰在50岁左右


50岁以上的人群,应该进行结肠镜检查,尤其是有以下高危因素的:男性、有长期吸烟习惯、有大肠癌家族史、有肠息肉的,有肿瘤病史的,以及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胆囊切除术后等。


要注意的是,如果同时合并有两项以上高危因素的,则是肠癌的高危人群。


杨芬芳主任建议,50岁以上,无论男女,均应做一次肠镜检查。若肠镜检查正常,可以每3-5年复查一次肠镜;如果检查发现有结肠腺瘤,并进行了内镜下切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如果合并有两项以上高危因素的,则建议提前到40岁就开始进行肠镜检查。


赵晶医生建议,除了早期筛查,还要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结直肠癌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大便习惯或性状的改变。比如,大便突然变细,便血;原来大便一直是正常的,突然便秘了;原来经常便秘的,突然开始拉肚子了;大便突然有黏液,或是颜色发生改变,都是不正常的,千万不能忽视。


杨芬芳主任提醒,常规体检时发现CEA(癌胚抗原)、CA199(糖类抗原)等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升高,也要排查原因,必要时尽快做胃肠镜检查


胃癌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


40岁时可先通过血液检查


看看是不是高危人群


“早期胃癌之所以难发现,是因为早期胃癌几乎是没有症状的。门诊中遇到不少早期胃癌患者,碰巧是陪同其他人一起来做胃镜,自己也顺便一起做一个检查,结果意外查出早期胃癌。”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包海标说,从流行病学来看,40岁以下人群胃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多数国家将40—45岁设定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以下六类人是重点筛查对象——


1.40岁以上,男女不限;


2.生活在胃癌的高发地区;


3.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尤其是胃癌家族史;


4.口味重,喜欢吃腌制食品;


5.有不同程度的肠化、胃溃疡、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


6.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六类人属于胃癌的重点筛查对象,但不是说所有40岁以上人群,都将胃镜检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吕宾教授说,虽然胃肠镜是发现早癌的最主要方法,但就中国国情来讲,要求所有人全部做胃肠镜是不现实的。目前临床上已有通过抽取几毫升静脉血来筛查胃癌风险的方式,即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的情况,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做胃镜。


40岁以上者,若有合并上述中的一点,可以去查一查。检测结果分A、B、C、D四种情况,代表不同的风险人群。


A.幽门螺杆菌、胃蛋白原酶均呈阴性:发生胃癌的风险很低,可以说和正常人没有太大区别,这部分人群可以暂时不做随访。如果比较在意的,可以3—5年做一次随访,随访也只需先进行血清检查。


B.幽门螺杆菌阳性,胃蛋白原酶阴性:这部分人群需要根治幽门螺杆菌,根除之前,先做一个胃镜检查,了解胃内情况,随访可以3年做一次。


C.幽门螺杆菌、胃蛋白原酶均呈阳性:属于胃癌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并2年做一次胃镜。


D.幽门螺杆菌阴性、胃蛋白原酶呈阳性:同样也是胃癌的高风险人群,也需要及时做胃镜检查,并进行相应的治疗。随访建议一年做一次胃镜。


吕宾教授提醒,平时没有明显胃部不适的健康人群,若身体出现警告症状,不论年纪大小,是否有胃癌家族史等,都要及时就诊。所谓警告症状指的是,胃病的症状与以前不同,如疼痛时间延长,症状加剧;出现消瘦、黑便、出血、贫血等症状。


杭州一男子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半年后查出胰腺癌 ,也有人身体好好的, 但癌胚抗原连续5年超标 四个病例告诉你该如何看待肿瘤标志物


拿到体检报告后,许多人最想了解的就是肿瘤标志物数值怎么样。如果数值在参考范围,往往松了一口气。一旦某一项有箭头,不少人就慌了——我是不是得了癌症?我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肿瘤标志物。看完下面这四个病例后你基本就了解了。


病例一:


30岁男子身体好好的


但癌胚抗原连续5年超标


提醒:肿瘤标志物异常不代表一定是肿瘤


今年上半年,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饶远权门诊中碰到了徐先生(化名),徐先生30岁出头,说癌胚抗原指标已经连续5年超出正常值。


“我看过他最近几年的检查报告,基本每3-6个月就做一次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指标一直维持在6ng/ml出头,波动不大,癌胚抗原的正常值应该是小于5ng/ml。”


饶远权说,徐先生到很多地方做过检查,但都查不出毛病,这让他很焦虑。


考虑到徐先生的状况,饶医生让他做了几项上一次体检没有做过的包括胃肠镜在内的肿瘤相关检查。结果出来,依然没有任何发现。


“每个人体内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和指向性都存在一定差异,95%的人都可以被囊括进正常参考范围对象内,但也有5%左右的人即使健康,肿瘤标志物也会存在一定异常,徐先生五年了身体都没有其他异常,可能正好是这5%的人群。”


饶远权说,一般来说,男性在排除肺、胃、肝、肠、食管、前列腺、甲状腺、膀胱等常见的肿瘤之后,患上罕见肿瘤本就是极小概率事件,对于肿瘤标志物指标超过正常值范围不大,每次随访波动又不明显的,可以放宽点心,定期随访为主。


病例二:


一周前体检显示肿瘤标志物是好的


一周后肠镜检出直肠癌


提醒:肿瘤标志物正常,不代表不会得肿瘤


今年7月28日,65岁的老于到浙江医院体检,由于当天没有约上肠镜,8月3日又去了一趟医院。在做肠镜时,医生发现老于的直肠距肛门7厘米处有一个直径两厘米左右的菜花样肿物,当即建议他转到肛肠外科就诊。最终,结合CT及病理穿刺,老于被确诊为直肠腺癌。幸运的是,由于比较早期,手术切除后定期复查即可,不需要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


肛肠外科医生特意调取了老于一周前的体检数据。肿瘤标志物中跟肛肠癌相关的指标是癌胚抗原,但老于的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其他肿瘤指标如甲胎蛋白、CA199、CA125等也都正常,只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稍稍偏高,数值为18.3(正常应小于17),而NSE通常提示小细胞肺癌、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等,与消化道肿瘤并没有很大的相关性。


医生感慨,幸亏于先生体检时做了肠镜,否则单单依靠肿瘤标志物来判断,很可能不会那么早发现直肠腺癌。


老于的例子告诉我们,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之内,不能确保不会得肿瘤。


炎症、烟酒、妊娠、经期等


都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指标升高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你是不是觉得肿瘤标志物好像不太靠谱?其实不是这样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许颂霄告诉都市快报记者,肿瘤标志物是指,当一个人得了肿瘤后,在病人的体液、组织和排泄物中,会检测出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蛋白、糖类抗原、激素、特定核酸等),这类生物活性物质就是肿瘤标志物。肿瘤不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往往对应不同的肿瘤。比如癌胚抗原CEA常用于提示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癌,甲胎蛋白AFP常用于提示原发性肝癌,糖类抗原125(CA125)常用于提示卵巢癌等,糖类抗原199(CA199)常用于提示胰腺癌、肝胆道肿瘤、胃癌等,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常用于提示前列腺癌等。


但复杂就复杂在,肿瘤标志物不仅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炎症、烟酒、妊娠、经期等都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指标升高,比如得了肝炎后甲胎蛋白指数也可能升高;部分消化系统的炎症也可使癌胚抗原升高;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可能升高;甚至女性处在妊娠早期糖类抗原125指标也可能升高。


国科大肿瘤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吕蕾建议,看到某一指标超标后,可以半个月或一个月后再检查一次。结合其他检查、动态观察,“如果指标恢复正常,只是一过性升高或每次指标波动不大,问题一般不大,不需要过多担心。但如果指标持续升高,要引起重视。


吕蕾说,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性,但到目前为止,仍未找到一种在灵敏度、特异性方面100%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虽然不是100%可靠,肿瘤标志物检查仍然是一种与肿瘤相关性较大,且方法简单、成本较低的早期筛查方式,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推荐定期进行检查,然后正确面对它。


“其实在临床中,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早期筛查诊断方面的地位是次要的,它在监测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 吕蕾说。


病例三:


甲胎蛋白超标50倍


反复检查后最终发现是弥漫性肝癌


提醒:肿瘤标志物超标很离谱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那么肿瘤标志物出现什么情况时要特别注意?


“如果肿瘤标志物指标超出正常值范围很多,比如说成倍超标甚至数倍超标的,要引起高度警惕。”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杨芬芳主任说,他们曾遇到过一位50多岁的男患者, 甲胎蛋白AFP指标高达1000 ng/ml(正常指标一般小于20ng/ml)。甲胎蛋白AFP升高可能是肝癌,也可能是肝炎、畸胎瘤等。于是给患者做了腹部超声检查,但没有发现肝脏有明显的占位病变,也没有发现他有肝炎、畸胎瘤。


“但AFP指标这么高,肯定是不正常的。后来我们让他又去做了CT、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他的整个肝脏是弥漫性的肝癌,怪不得B超检查不出来。”


病例四:


杭州男子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


半年后查出胰腺癌


提醒: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要高度警惕


杭州某医院的体检中心主任说,大家在看肿瘤标志物时,如果发现数值持续升高的,即使这个数值超标不是很多,也要高度警惕。


他们医院曾遇到过一个典型病例,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男性,体检时查出CA199(糖类抗原199)指标为57,正常值在37以内,超标并不多。不过这位患者警惕性很强,体检结束后,又去消化内科重新化验了CA199指标,还预约了胃肠镜和CT检查。结果CA199的指标还是偏高一点,胃肠镜、CT检查均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于是,患者每个月对CA199进行复查,结果发现在2个月时比首次翻了一倍,4个月后明显增高,这个时候他依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直到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才发现是胰腺癌。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非常隐匿,哪怕是做了胃肠镜、超声检查,都不一定能发现。”这家医院的体检中心主任说,这个患者出现轻微的症状时,虽然还没有到很晚期,后来做了手术也进行了规范化的治疗。但相比其他恶性肿瘤,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并不高。过了两年多,患者还是离世了。


杭州一家189人的小单位查出脂肪肝85人!代谢病成杭州人第一大健康隐患


梳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康大夫国际医院这9家医院今年1-8月体检异常项前十位排名,超重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血尿酸增高、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普遍位列其中,几乎占据了前十的半壁江山,而更深入剖析这些数据,年轻人的代谢性疾病检出率越来越高


“代谢性疾病早已不是中老年人专利,疾病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这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大家宅在家时间比较多,吃得多动得少,代谢性相关疾病阳性率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浙大一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忠告诉都市快报记者。


90后每十个人里有一个尿酸超标


但很多人却不以为然


得过痛风的人才会深刻体会到尿酸这个指标有多重要。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代谢性疾病,通常的高发年龄为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成了高尿酸一族。


浙大一院健康管理中心刘忠主任介绍,他们中心统计了近三年的尿酸相关体检数据,30岁(1990年)以下有11%的人体检出尿酸高,30岁(1990年)至40岁(1980年)有13%的人体检出尿酸高,如果不加以控制,他们未来都可能痛风发作。可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对于体检中查出高尿酸,都不以为然。


“对于体检中查出尿酸高的人群,我们会有检后的咨询和跟踪随访,根据体检情况告知体检者要注意哪些问题,去哪个科室进一步就诊。像尿酸高肌酐也高,我们会建议去肾内科就诊;尿酸高血脂也高,建议去内分泌科就诊;尿酸高合并出现痛风性关节炎,建议去风湿免疫科就诊。但很多年轻人并不重视高尿酸,他们觉得不痛,没有出现症状,不需要治疗。而事实上,等到出现症状,比如关节疼痛、关节畸形、肾功能不全等,这时候的治疗就会比较被动。”刘忠主任说道。


吃得多动得少喝水也少


19岁男生尿酸高达662 umol/L


“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定要引起重视。”浙大一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沈建国主任医师坦言。


在浙大一院内分泌科,每天会接诊20多个高尿酸血症患者,这其中,年轻人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前些天,19岁的小伟(化名)来到沈建国主任医师门诊复查,看到尿酸已降到302umol/L,小伟的妈妈长舒了口气,差不多1年前,小伟的尿酸曾高达662 umol/L。


小伟是家中独子,家里6个大人围着他转,好吃好喝“伺候”。备受宠爱的小伟,开始慢慢发胖。


“特别爱吃垃圾食品和甜食,平时一休息就窝在电脑前打游戏,也不爱运动,有时打游戏三四个小时不喝一口水。”小伟妈妈说,刚开始,看着孩子吃得下睡得着,长得胖墩墩还挺可爱,但后来眼瞅着他的体重噌噌噌涨到了200余斤,这时再想要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已经很难了。


去年10月,小伟在一次体检中查出尿酸高达662 umol/L(男性血尿酸>420umol/L,女性血尿酸>360 umol/L即为高尿酸血症),妈妈赶紧带他找到沈建国主任医师就诊。


沈医师为小伟制定了个体化的降尿酸治疗方案,除了药物降尿酸外,更多的是叮嘱小伟要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控制饮食,改进生活方式,加强运动。经过近一年的治疗和观察,小伟的尿酸降到302umol/L,病情趋于稳定。


“现在市民对高尿酸血症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人对体检报告单上的高尿酸血症不以为然,认为没发痛风没关系,这是大错特错的。”沈建国主任医师说,痛风是高尿酸血症看得见的毛病,但并不是不发痛风,就不用治疗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对身体其他器官会产生影响。尿酸高了会损伤血管内皮,血管内皮损伤后,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梗、中风;还有对肾脏的伤害,痛风石可以沉积在肾脏,甚至引发肾衰;高尿酸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引发高血糖。“所以说,高尿酸血症伤肾脏、伤血管那都是潜移默化进行着的,得了高尿酸血症就得赶紧治,越拖越严重。”


今年较去年,脂肪肝检出率普遍上升


因脂肪肝引起的肝癌增长速度在不断上升


脂肪肝是一种由脂肪在肝脏异常沉积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在我们统计的多家医院中,脂肪肝几乎都排在异常项的前五位


先来看下浙大一院、杭州市一医院随机统计的杭州5家单位去年和今年脂肪肝检出数据。


单位一:2019年117人参检,脂肪肝36人,占比30.77%;2020年121人参检,脂肪肝39人,占比32.33%。


单位二:2019年159人参检,脂肪肝65人,占比40.88%;2020年189人参检,脂肪肝85人,占比44.97%。


单位三:2019年230人参检,脂肪肝84人,占比36.52%;2020年154人参检,脂肪肝64人,占比41.56%。


单位四:2019年1220人参检,脂肪肝310人,占比25.41%;2020年1109人参检,脂肪肝341人,占比30.75%。


单位五:1347人参检,2019年脂肪肝检出率25.41%,2020年脂肪肝检出率30.75%。


再来看邵逸夫医院今年1至8月所有体检者的脂肪肝数据,参检的42162人中,脂肪肝12470例,占29.57%;而去年一整年,邵逸夫医院94816例参检人次中,脂肪肝17133例,占比为18.06%。


康大夫国际医院是杭州一家专注于中高端体检的医疗机构,在他们这里,脂肪肝的检出率也非常高,达到了29.49%,其中男性脂肪肝的检出率是女性的5倍


为什么今年脂肪肝占比会明显上升?邵逸夫医院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周一汝表示,一方面,今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大家宅家时间较多,吃得多动得少,脂肪找上门,另一方面,也和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健康息息相关。


患脂肪肝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也让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徐骁教授十分忧心。“脂肪肝也会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程度严重的可能发展为肝癌。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引起的肝癌,增长速度在不断上升。”


没有乙肝,没有丙肝,不抽烟,几乎不喝酒,却最终还是查出肝癌,这样的患者,徐院长几乎每个月都会碰到。“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发达国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大家的预想,大家应该对脂肪肝引起的肝癌有所警觉。”


儿童肥胖会引起脂肪肝炎


成年后患肝癌的几率大大增高


不只是成人,儿童肥胖也会引起脂肪肝炎,成年后患肝癌几率大大增高。


前不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在门诊接诊了9岁男孩天天(化名),疫情期间停课在家,他每天的生活基本就是吃吃睡睡,三个月下来胖了整整10公斤 ,因为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出现糖代谢异常。


不仅如此,天天还查出了脂肪肝,已经发展为脂肪肝炎,同时还被诊断为高脂血症和糖代谢异常。


傅君芬教授说,孩子肥胖会引起脂肪肝,肝脏的游离脂肪酸过多了,它跟病毒一样,会打击肝细胞,使肝酶都释放出来,导致肝脏发生炎症,如果炎症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时间长了以后肝脏也会发生纤维化,这些孩子未来发生肝癌的概率也会比一般孩子要高得多


代谢性疾病患者身上往往有一群疾病


需要系统、综合干预和治疗


“临床上,代谢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人群,但这些年,患代谢性疾病的年轻人在快速增加。”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主任施军平教授表示,代谢性疾病患者身上往往不止一个疾病,而是一群疾病。


去年9月,杭师大附院成立代谢病中心,以一个代谢性疾病为主,展开联合门诊,旨在为代谢性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的、系统综合的诊疗服务。“打个比方,我们的脂肪肝联合门诊、高尿酸联合门诊等,患者挂一个号,就能在一个区域内找到相应医生完成全部诊疗。不再需要不同的疾病挂不同的科室,来回折腾。”


两个多月前,29岁的王女士(化名)找到施院长的脂肪肝联合门诊,这之前,她已经在外院辗转多个科室,治疗代谢性相关各种疾病。


“这个患者最初是月经不调、不孕去看病的,结果查出来一堆毛病,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糖。当时她跑内分泌科、心内科、肝病科,很多药有冲突,兜兜转转近一个月不见起色,知道我们有联合门诊,找到了我们。”


根据诊疗规范,施院长和团队针对王女士的病情,联合专科医生、营养师、中医师、运动康复师一起,为王女士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2个月下来,体重减了16公斤。


体检报告上的“话外之音”,你懂吗?“建议临床专科检查”说明问题有点严重了?


拿到体检报告,当然是先看第一页的体检报告概要,然后再翻翻后面几页有没有箭头。但对概要里的“建议专科检查”“定期随访”等表述,你了解多少?那些箭头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十分清楚。到网上查查吧,有时候越查越心慌,有人为此一天挂四五个门诊去复查。


一份体检报告该如何看?都市快报记者采访了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浙大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杭州市红会医院、杭州市儿童医院的几位专家,就一些关键项目进行解读。


体检报告第一页的主检建议


你看懂了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宋震亚说,体检报告解读是具有个体化分析的,对于每个人而言,哪些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可以通过日常管理改善、哪些又无需过分关注,都不相同。


以浙大二院为例,体检报告的第一板块是此次体检有问题的结果,第二板块是医生们根据异常结果,按照医学逻辑给出一系列主检建议,这两个板块是由两名以上的中、高级职称全科医师完成的,第三板块则是此次体检中的各项明细。简单来说,大家最需要关注的体检报告内容只需看前两个板块就行了。


“在主检建议中,我们会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排序,把重要的建议放最前面。在措辞方面也很有讲究。”宋震亚举例,如“建议临床专科检查”说明是稍微有点严重了;“每半年专科复查”“定期随访”等,说明目前无大碍,但要动态关注。


囊肿真的只是一泡水不用在乎吗?


在体检项目中,超声是检查耗时最久,也最能发现问题的项目。除了大家现在比较熟悉的结节,囊肿也是最常见的超声检出结果之一。


“体检B超会发现很多异常都是良性的,如乳腺囊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肾囊肿、子宫肌瘤、附件囊肿等,这些良性病变多数情况不需要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忠说,可以把去年的体检报告翻出来作对比,如果去年也有,大小没变,就没有大问题;如果病变明显增大,就需要专科就诊。


杭州市中医院超声科主任涂美琳在临床中也总遇到拿着体检报告来复查的患者。“囊肿中以肝肾囊肿、卵巢囊肿最为常见,还有乳腺和甲状腺小囊肿也比较常见。”涂美琳介绍,如果是单纯的囊肿,它的组成是一个包膜里全是水,没有实质性成分。但也有一些囊肿是混合型的,是“囊性为主的块”,多见于卵巢,表现为内壁由实质回声,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再根据组织特征来判断有无恶性的可能了。


“发现囊肿是需要定期复查加以关注的,若发现肝肾囊肿增大,且大于四五厘米,我们会建议患者穿刺抽掉囊肿,避免进一步增大带来的破裂风险。”涂美琳说。


会不会得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才是金标准


众所周知,糖尿病发病率高,且并发症多,后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大多数人对体检报告上的血糖指标比较关注。浙大二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糖尿病研究室主任郑超主任医师告诉都市快报记者,由于糖尿病开始时大多没有症状,所以大部分患者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的。


体检套餐中一般查的是空腹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


郑超介绍,空腹血糖受饮食、睡眠、心情等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单次血糖往往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最好同时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血糖,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检测血糖情况。比如,有一部分健康人空腹血糖大于5.6mmol/L以上,会建议加做糖耐量试验或糖化血红蛋白试验,这样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邵逸夫医院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周一汝也提到,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虽然还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可能存在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这个时候,就要积极调整生活状态,适当运动,控制饮食和体重,持续观察血糖的动态变化,避免向糖尿病进展。


还有一个是尿常规中的尿糖指标,若呈阳性,仅提示糖尿病可能,受干扰因素较多,一般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经常喝酒、吃药的人


要特别关注谷丙转氨酶


生化套餐中还有几个反映肝功能的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和与肝功能的受损有关,肝酶的偏高,一般是药物、肝炎、脂肪肝、包括酒精肝或者是肿瘤等因素所导致的,特别是谷丙转氨酶是肝损最为敏感指标


浙江省中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宁说,肝脏是人体的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解毒和代谢器官,因此长期饮酒、服药的人要更关注慢性肝病或肝脏损伤的可能。


喝酒对肝脏有多大伤害呢?李宁主任举了个例子,如果前一天醉酒,第二天去查肝功能,8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谷丙转氨酶增高。若已出现肝硬化或肝细胞损伤严重,胆红素指标也会随之升高。


肾功能好不好,主要看血肌酐


杭州市红会医院风湿免疫肾病科副主任郑红霞介绍,临床中,评估肾功能好不好,主要是看生化套餐中的血肌酐。而进一步确定肾脏有没有疾病,比如有没有慢性肾炎,则看尿常规中的尿蛋白和红细胞,肾脏及泌尿系统结构有无问题看泌尿系B超。


在生化检查项目就包括了肾功能这个项目,平时肾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酸。除了血肌酐,往往还会查一个血尿素氮,“尿素氮也可用来评估肾功能,但该指标会受蛋白质饮食的影响,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与血肌酐联合作为肾功能的评价指标。”郑红霞介绍。


在一些人的体检报告中,还会计算一项“肾小球滤过率”,这也是评估肾功能的指标,正常人肾小球滤过率应该在100以上,若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会随之下降,生理情况下,30岁以后每10年,肾小球滤过率会下降10,所以还是要结合年龄来评估肾功能的水平。


浙大二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郑超主任医师也提到,还有一个指标跟肾脏健康也有关系,那就是尿酸,长期的高尿酸血脂伴有尿酸沉积于肾,可能会引起肾结石、间质性肾炎、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等肾脏疾病。


有没有肝炎,


重点看胆红素血红蛋白过高


浙江省中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宁介绍,反映肝功能的指标主要在生化套餐中:


第一,看蛋白,这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指标,若总蛋白比较低,尤其是白蛋白偏低,可能肝功能差导致蛋白合成能力下降,表明营养状态差,另一方面也可能蛋白丢失过多,与肾病有关。而若是球蛋白偏高,则需进一步检查,看看免疫系统有没有出问题;


第二,看胆红素代谢,主要有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反映的是肝脏对于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如果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说明肯定有隐性或显性的黄疸;如果直接胆红素偏高,考虑与胆道排泄障碍有关,患者可能存在胆道梗阻,特别是在总胆红素偏高的情况下,直接胆红素比例高于50%,则考虑是梗阻性的黄疸,梗阻的原因可能是结石、胆管炎或肿瘤。若间接胆红素偏高,则考虑是胆红素代谢的问题,可能是慢性肝病、肝炎或一些血液系统疾病所致。


吃过醉虾醉蟹鱼生要当心寄生虫


看嗜酸性粒细胞


如今过敏患者越来越多,在血常规检查中,也有几个指标提示人体是否处在过敏状态,那就是嗜酸性粒细胞。


浙大二院血液内科梁赟主任医师介绍,嗜酸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在血液中比例较低。当患者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时,或有寄生虫的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高。因此在临床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都会询问病人有没有吃过生鱼生虾等。


“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升高,甚至超过六个月,应进一步做详细的检查,排除其他更复杂的病因。”


杭州市儿童医院血液内科吕晓娟主任医师也表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常见原因是过敏性疾病,其次是寄生虫感染,另还有免疫缺陷病、血液系统肿瘤、嗜酸细胞性肠胃炎等等。前不久,在杭州市儿童医院就接连接诊了两位小患者,莫名其妙反复肚子痛,食欲不振来就诊。其中一位血常规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升高,高达57.7%(正常小于5%)。


血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一定要查明原因


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陈丽英表示,在尿常规里发现红细胞是体检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红细胞的量不多,大多数都不是什么严重情况,比如月经前后、泌尿系感染、小的尿路结石或结晶等。即使经医生判断血尿来源于肾脏,也不用过分担心,单纯有镜下血尿的肾炎几乎是最轻的肾炎,很多时候都不需要治疗。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血尿是膀胱或肾脏肿瘤造成的。所以,看到尿常规里的红细胞别紧张,先复查,如果持续存在找医生进一步诊断,明确血尿原因。


粪便常规和隐血是常规体检项目,陈丽英介绍,大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价值,不要怕麻烦而拒检。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一个筛选指标。在检测大便隐血试验前三日,须禁食牛肉等红肉类和含动物血的食物、铁剂、叶绿素(如菠菜等)食物,以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还有一些药物,例如非甾体消炎药、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糖皮激素等,也可能会导致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另外,痔疮发作也会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


所以,如果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要先复查,若复查还是阳性,则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胃肠镜检查是明确大便隐血原因最为常用的手段。大便隐血多次阳性,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去消化科专科行胃肠镜检查,必要时结合病情,行其他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宋震亚也提到,由于尿液和粪便是由体检者自主送检,有不少人因各种理由弃检大便。“粪便常规是消化道肿瘤筛查的重要依据之一,一定要重视起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